【重磅】美國關稅重壓之下清單中為什麽豁免聚乳酸(PLA)
情形
文章背景
從首個完全人工合成的酚醛塑料問世至今,塑料的發明已有120余年,其工業化生產也超過60年。憑借質輕、價廉、易加工和安全性高等優勢,塑料廣泛應用於各範圍,成為現代社會的“四大基礎材料”之一。全球塑料使用量已是半世紀前的20倍,並預計繼續增長。
圖1 全球和區域對于控製塑料汙染的行動的裏程碑
然而,塑料帶來便利的同時,不規範生產、使用及廢棄物處理引發的塑料汙染日益嚴重,增加資源環境壓力。國際社會逐步重視塑料汙染治理,其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從1970年代到2017年,主要聚焦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部分國家出臺了禁/限一次性塑料製品的政策;2018年起,各國開始結合循環經濟理念推行塑料汙染全鏈條治理。2022年,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結束塑料汙染》決議,計劃製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開啟國際塑料汙染治理合作新階段。
“塑料汙染治理國際文書”作為具法律約束力的管控文書,需明確定義“塑料”這一核心概念。然而,目前INC談判另外關註管控措施和執行手段,對定義的討論較少,部分國家甚至建議不單獨設置定義條款。這一狀況的原因包括:塑料種類繁多,內涵定義復雜;定義涉及利益相關方的多重博弈;高分子科學範圍對談判參與不足等。
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討“塑料汙染治理國際文書”中“塑料”的定義,分析值得關註的三個問題:①定義中加工和力學性質的考量;②“塑料”與“樹脂”的區分;③如何界定生物降解塑料。同時,提出定義塑料時需註意的三大關鍵點,以期為文書製定供應參考。
“塑料”的定義因視角不同而異。高分子科學傾向從加工性質和力學性質定義,而環境公約更關註化學組成。這種差異可能導致與纖維、橡膠等其他合成材料的混淆。如果僅基於化學組成定義,可能擴大“塑料”範圍,涉及紡織、交通等範圍的管控。我們認為,纖維和橡膠不屬於塑料,定義應明確加工和力學性質。
塑料、纖維、橡膠是高分子材料的三大類別,應予區分。如僅限定加工性質而忽略力學性質(如MARPOL定義),無法有效區分塑料與橡膠;如僅關註化學來源(如歐盟指令),則改性天然材料甚至纖維、橡膠也可能被視為塑料。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高分子材料生產國,涉及的產業範圍極廣。如果定義過寬,文書管控範圍將超出塑料工業,難以在INC會議中達成共識。
微塑料定義為尺寸≤5 mm的固體塑料顆粒,可能來源於塑料、纖維、橡膠。次級微塑料(如衣物微纖維、輪胎微橡膠)是纖維和橡膠的主要來源。在微塑料管控背景下,可將纖維、橡膠納入討論,但不宜將其視為塑料的組成部分。
圖4 傳統塑料的替代品
生物降解塑料作為傳統塑料的替代品備受關註,我國相關產業已初具規模,在塑料袋、膜、吸管等範圍部分替代傳統塑料。然而,生物降解塑料常與“生物基塑料”混淆,且其推廣和應用仍面臨挑戰。在INC談判中,各方對塑料替代商品的作用存在不同看法。
“生物降解”指塑料可在自然環境中降解,有助於汙染治理;“生物基”則強調原料來源於可再生資源,可減少化石資源消耗和碳排放。這兩種屬性相互獨立,生物基塑料未必可降解,生物降解塑料也未必由生物基材料製成。所有塑料可按“是否生物基”和“是否可降解”分為四類,如圖4所示,常見塑料如PLA屬於“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PBAT則為“化石基生物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為何難解決塑料汙染?
生物塑料種類雖多,但在解決塑料汙染上仍面臨諸多困境。
其一,成本居高不下,相較於傳統塑料,其生產工藝復雜,原料獲取等環節成本較高,限製了大規模應用,傳統廉價塑料依舊占據市場主導。
其二,部分生物塑料性能有限,像有的不耐高溫、韌性不足,難以滿足多樣化使用場景,導致很多地方仍依賴傳統塑料製品。
其三,回收體系不完善,生物塑料的回收標準和流程尚未健全,常與傳統塑料混在一起,難以有效類別回收再利用。而且民眾對生物塑料的認知不足,很多人分不清其與傳統塑料,也影響了它在減少汙染方面發揮作用。諸多因素交織,使得生物塑料目前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塑料汙染這一棘手問題。
其四,生物塑料的降解條件往往較為苛刻。有的生物塑料雖然理論上可降解,但需要特定的溫度、濕度以及微生物環境等,在自然環境中,如果達不到這些要求,其降解速度會極其緩慢,甚至可能長時間保持原樣,這也讓其在解決塑料汙染方面大打折扣。而且目前市場上生物塑料的商品標識不夠清晰明確,消費者很難直觀地辨別,這也阻礙了其進一步推廣,進而影響其在應對塑料汙染問題上發揮應有的作用。諸多因素交織,使得生物塑料目前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塑料汙染這一棘手問題。
其五,從生產端來看,生物塑料的規模化生產技藝還不夠成熟,產量難以在短期內快速提升以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這使得其在與傳統塑料的競爭中始終處於劣勢。再加上相關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強,缺乏足夠的引導和補貼去推動生物塑料產業更好地擴展,這些因素相互叠加,使得生物塑料目前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塑料汙染這一棘手問題。
最後一點把生物降解塑料技藝難度大與成本太高區分開,因為大概率上,這裏是所註重的兩個截然不同的消費群體,技藝難度普通與高,消費畫像本有區分,“又便宜又優質”的降解塑料商品極為少數,然而極其低價又極其品質感的商品,仍寥寥無幾,商品的最終效勞對象是每一個人,故而解決分層消費,個人認為更是最大市場,而更優更具性價比,會是近些年市場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