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核心
“狙擊微塑料”我們在行動!

現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整個海洋、湖泊、土壤甚至空氣中,都潛伏着微小的降解塑料。從浮遊生物到蚯蚓,從魚類到人類,都逃脫不了吞食微塑料的命運,整個生態系統都受到嚴重的健康威脅。

       隨着塑料產量的指數級增長——從1950年的200噸到如今每年3億噸,到2050年預計每年達到330億噸,微塑料汙染狀況將日趨嚴重。

為了控製微塑料帶來的汙染,全世界必須采取三個主要步驟:在短期內,社會減少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物品使用,比如水瓶、塑料購物袋、吸管等;從中期來看,政府需要加強垃圾收集,防止塑料垃圾從垃圾箱到垃圾填埋場期間泄漏到環境中,並建設回收系統以提高回收率;從長期看,科學家需要設法將塑料分解成最基本的單元,可以再製造成新的

塑料或其他材料

目前來看,禁塑令是減少使用塑料製品卓有成效的方法,有限的證據證明,塑料碎片確實因此有所減少。但實施限塑令的政府仍然要同步考慮:這些舉措的成本和效益是否合理,替代材料可能有何環境影響等等因素。

此外,包裝工業更廣泛使用的塑料聚合物,特別是用於建築、電子商品和織物的一次性包裝中,都發現了微纖維,而這種微纖維被證明是最普遍存在的微塑料汙染形式之一。

回收的難題,源自過度策劃

      在歐洲,塑料回收利用率為30%,而在美國只有9%。據德威展現,英國的廢物管理系統策劃得很好,但利用率卻令人擔憂。在許多西方國家,被丟棄的塑料已經無處可填。

        一些專家認為,改善回收利用的一個關鍵方面是策劃商品,使其更容易回收利用。塑料一般通過粉碎,將其熔化並模塑成新塑料,達成再次利用。但是為了提高商品的靈活性或耐久性,通常會加入其他化學品,或者簡單地添加顏色,這都會使其難以被再利用,甚至降低了再生塑料的品質。

       多年來,材料科學家一直努力製造生物降解塑料,但很多標記為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實際上只能在專用設施中高溫加熱才能分解。

       伯明翰大學化學家安德魯·多夫及越來越多的材料科學家提出,通過對塑料進行物理回收,再進行化學拆解,以去除所有回收塑料的汙染雜質。例如,將PET分解成最基本分子,分離出添加的化學物質,以供應重構原始聚合物的結構單元。通過這種方式,塑料將成為永遠的原材料。

       一些科學家正在研究清理微塑料廢物的方法,因為塑料顆粒很小且性質各異,而它們所嵌入的生態系統又是如此巨大。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可以分解某些類型塑料的酶和細菌,微生物是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其的種類僅次於昆蟲,是生命世界裏的第二大類群,微生物在自然界廣泛分布,那麽用微生物吃掉塑料是否可行哪?

我們一直在細菌吃掉塑料這方面研究的思路上進行拓展,通過不斷的對各類微生物進場測試,其實這些實驗在2002年就開始了,當時我們的研制人員突發奇想,微生物如果不吃塑料,我們是否可以用塑料做出一道有塑料和微生物的食物組成的大餐,引誘微生物來吃,這個思路得到研究院高層的認同。從我們已知的物質中進行合成共聚,經過無數次的調整測試,最後團隊在以甲殼素為基礎、石油基共聚物、等幾種物質合成了出了可以引誘大量微生物聚集並對及進行吞噬的一中物質。

      但該物質只在厭氧切有微生物的環境內才會形成微生物對塑料的啃噬,經過多家國際檢測機構檢測,數據顯示在45天內降解率為11%,排放物為少量的二氧化碳、沼氣和腐殖質(有機質)。

 看上面這張圖是lTS天祥的國際第三方檢測報告上,AB圖是放入檢測之前的塑料片邊緣部分非常整齊,CD圖是45天後經過厭氧降被微生物啃食過的痕跡,邊緣己被啃食的不完整,這些都是電子顯微鏡像下的照片,很直觀的讓我們看到厭氧菌啃食塑料片的證據。這才是塑料最為自然的生命終結者,理想的全生物降解塑料必然會成為未來市場的主力軍,我們命名為Ecoplastics Technology Limited即ECO應運而生,他滿足了理想化生物降解的條件。只需按1%的比例添加,便能改變塑料生態鏈,使塑料在厭氧情況下,即垃圾填埋場或深海中自然降解,二氧化碳、沼氣和腐殖質(有機質)。

塑料沒有理由不參與無限循環

      多夫說:“塑料沒有理由不參與無限循環,人們只是沒有看到它的價值。”

對於無法輕松分解成最基本分子的聚合物,多夫認為,應該至少將它們化學分解成可用於不同目的的分子,